![]() |
![]() |
·花育9812 | |
---|---|
亲本来源:D141(♀) D144(♂) 选育单位: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类型:普通型,直立,连续开花 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 |
·2022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22)370093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63号) | |
---|---|
申请者: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育种者:石延茂袁美任艳尹亮李双铃王辉 品种来源:D141×D144 特征特性:普通型。油食兼用型品种。中果花生,株型直立、紧凑抗倒伏,长势整齐,叶片宽倒卵圆形,叶色深绿,花黄色。该品种荚果果柄较短,结果非常集中。荚果粗、短,果腰不明显,近斧头形;种仁近三角形,种皮粉红色,内种皮黄色。据2013~2014年湖北省区试平均结果:全生育期125天,主茎高44.50厘米,总分枝数6.20个。百果重197.90克,百仁重79.10克,出仁率71.10%。对花生病害综合抗性较好,枝条矮壮抗倒伏。果柄很短,结果非常集中,采摘方便,落果少。品质较优,烤果口感非常好。籽仁含油量55.11%,蛋白质含量27.38%,油酸含量44.30%,籽仁亚油酸含量32.70%。高感青枯病,中抗叶斑病,抗倒伏,适应性好,抗逆性较强。荚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340.72千克,比对照中花15增产7.94%;第2生长周期亩产359.26千克,比对照中花15增产13.28%。籽仁第1生长周期亩产240.88千克,比对照中花15增产8.87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56.87千克,比对照中花15增产10.80%。 栽培技术要点:早熟花生品种,既适合春季播种,也适合麦套、夏播;收获期间,由于其果柄较短,结果非常集中,田间掉果、落果较少。1.选择土层深厚、耕作层肥沃的砂壤土,地势平坦,排灌方便。2.将全部有机肥、钾肥及2/3氮、磷化肥结合冬前或早春耕地施于耕作层内,剩余1/3氮、磷化肥在起垄时包施在垄内。3.典型果剥壳后选皮色好、粒大饱满的作种,播前做好发芽试验。4.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,栽培的适宜密度为每亩1.0万~1.1万穴,每穴2粒种子。5.春播适宜播期为5日内5厘米地温稳定在15℃以上,一般在4月下旬左右。6.苗期及时开孔放苗,避免灼伤幼苗。7.注意防治花生蚜虫。8.及时收获。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山东胶东丘陵、鲁中南山区和鲁西、鲁北平原区春季种植。 注意事项:种子休眠性较弱,应注意适时收获。该品种不抗青枯病,不宜在青枯病重发地种植。 |
·2016年湖北审定,编号:鄂审油2016002(信息来源:鄂农发〔2016〕6号) | |
---|---|
品种来源: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用“D141”作母本,“D144”作父本杂交,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。201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6002。 品质产量:2013~2014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,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,含油量55.11%,粗蛋白含量27.38%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49.99公斤,比对照中花15增产10.61%;平均亩产籽仁248.88公斤,比对照中花15增产9.86%。其中:2013年亩产荚果340.72公斤,比中花15增产7.94%,亩产籽仁240.88公斤,比中花15增产8.87%;2014年亩产荚果359.26公斤,比中花15增产13.28%,亩产籽仁256.87公斤,比中花15增产10.80%。 特征特性:属普通型花生品种。株型紧凑,株高中等,叶色深绿,花黄色,生长势较强。荚果粗、短、中等大小,果腰不明显,果柄较短,籽仁近三角形、粉红色,种子休眠性较弱。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4.5厘米,侧枝长47.5厘米,总分枝数6.2个,百果重197.9克,百仁重79.1克,出仁率71.1%,荚果饱满度0.638。全生育期125.0天,比中花15短0.7天。病害鉴定为高感青枯病。 栽培要点:1、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。春播露地栽培在4月中下旬播种,每亩1.0万穴左右,双粒穴播。2、科学施肥。施足底肥,以有机肥为主,配合施用复合肥;注意后期喷施叶面肥,提高荚果饱满度。3、加强田间管理。结合中耕除草,及时培土,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;注意排渍、抗旱。4、注意防治叶斑病、锈病和蛴螬等病虫害。5、及时收获,快速干燥。 适宜范围: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。 |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