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桂花39
亲本来源:粤油45/桂花17(♀)  汕油188(♂)
选育单位: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 完成人:贺梁琼; 韩柱强; 钟瑞春; 熊发前; 唐荣华; 李忠; 高忠奎; 蒋菁; 唐秀梅; 黄志鹏; 罗赛云; 吴海宁
品种类型:珍珠豆型,直立,连续开花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将本文分享到
·2018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18)450311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17号)

申 请 者: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
育 种 者: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贺梁琼 韩柱强 钟瑞春 熊发前 唐荣华 李忠 高忠奎 蒋菁 唐秀梅 黄志鹏 罗赛云 吴海宁

品种来源:(粤油45×桂花17)F4×汕油188

特征特性:属珍珠豆型油食兼用花生品种。全生育期119天,植株紧凑直立,连续开花,疏枝,主茎高52.2厘米,总分枝数6条。主茎茸毛密度疏,叶片较大、绿色,长椭圆形。果型美观,大小均匀,荚果斧头形、缢缩程度弱,果嘴弱到中,荚果表面质地粗糙;籽仁柱形,外种皮浅红色,内种皮浅黄色;百果重195.2克,百仁重64.1克,出仁率58.51%。籽仁含油量50.62%,蛋白质含量26.98%。中抗青枯病,中抗叶斑病,中抗锈病。荚果:第1生长周期亩产283.87千克,比对照桂花21增产10.20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78.97千克,比对照桂花21增产7.23%。籽仁:第1生长周期亩产173.16千克,比对照桂花21增产1.85%;第2生长周期亩产162.9千克,比对照桂花21减产2.88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精选优级种子,适时播种。桂花39春植全生育期119天,秋植生育期110天。花生的播种期主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和土壤湿度来确定,一般春植气温稳定在15℃以上时即可播种,秋植争取在立秋前播完为好。2.选好土地,精细耕地。选择无青枯病或青枯病发病轻的地块种植;最好地势比较平坦,阳光充足,土层深厚,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种植,并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。整地要求做到“深、松、碎、平”。3.种植方式与密度。高产栽培建议采用“起垄双行双粒”方式种植。规格:包沟垄宽80厘米(行沟30厘米、垄面宽50厘米),畦高13~16厘米,每畦播种两行,两行距27厘米,穴距16厘米,每穴播种2粒。亩播种2万粒左右。4.施肥及田间管理。重施基肥,酌情追肥。亩施基肥:钙镁磷肥50千克+复合肥15千克。开花15天后迎针培土,追施钙、钾肥(石灰25千克+草木灰25千克),或单施石灰40~50千克。生长中、后期根据苗情喷施叶面肥,注意防治虫害;春植注意防涝,秋植注意防旱。

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广西花生产区春、秋季种植。

注意事项:含油率和出仁率不是很高。

·2016年广西审定,编号:桂审油2016002号(信息来源:桂农业公告〔2016〕26 号)

选育单位: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
品种来源:(粤油45×桂花17)F4 ×汕油188。区试代号桂花39。

特征特性:株型紧凑,生势强,全生育期119天。主茎高52.2厘米,分枝长54.0厘米,总分枝数6.2条,结果枝4.5条。单株结果数14.7个,饱果率89.86%,双仁果率80.32%,百果重195.2克,百仁重64.1克,公斤果数627个,出仁率58.5%。粗脂肪含量50.62%,粗蛋白含量26.98%。区试田间抗倒性、耐旱性、耐涝性强,叶斑病3.4级,锈病3.4级,抗青枯病。

产量表现:2013-2014年在武鸣里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进行品比试验,两年荚果平均产量283.9公斤/亩,比对照桂花21增产11.0%,2015年参加广西花生品种区域试,荚果平均产量为279.0 公斤/亩,比对照桂花21增产7.2%。

栽培要点:1、选择无青枯病或青枯病发病轻的地块种植;最好地势比较平坦,阳光充足,土层深厚,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种植,并与其它作物进行合理轮作。整地要求做到“深、松、碎、平”。2、精选纯度高、活力强的种子。一般春植气温稳定在15℃以上时即可播种,秋植争取在立秋前播完为好。4、采用“起垄双行双粒”方式种植。规格:包沟垄宽90厘米(行沟30厘米、垄面宽60厘米),垄高13-16厘米,每垄播种两行,行距23-27厘米,穴距16-18厘米,每穴播种2粒。亩播种2万粒左右。5、基肥亩施钙镁磷肥50㎏+复合肥30㎏,宜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。生长中、后期根据苗情喷施叶面肥,注意防治虫害;春植注意防涝,秋植注意防旱。6、播种2天内喷施乙草胺封闭除草;下针后如果株高超过40厘米,则宜喷施生长试剂控制花生徒长。

审定意见: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广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通则,通过审定,可在广西花生产区种植。
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万亩,其中: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