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豫花37号 | |
---|---|
亲本来源:海花1号(♀) 开选01-6(♂) 选育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完成人:张新友; 汤丰收; 董文召; 韩锁义; 秦利; 高伟; 刘华; 齐飞艳; 杜培; 石磊 品种类型:珍珠豆型,直立疏枝,连续开花 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 |
·2018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18)410020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50号) | |
---|---|
申 请 者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:张新友 汤丰收 董文召 韩锁义 秦利 高伟 刘华 齐飞艳 杜培 石磊 品种来源:海花1号×开选01-6 特征特性:珍珠豆型。食用、油用、油食兼用。生育期116天左右。疏枝直立,叶片黄绿色、椭圆形,主茎高47厘米左右,侧枝长52厘米左右,总分枝8个左右,结果枝7个左右,单株饱果数12个左右。荚果茧形、表面质地中,果嘴明显程度极弱,缩缢程度弱,百果重177克左右,饱果率82%左右;籽仁桃形,种皮浅红色,内种皮深黄色,有油斑,果皮薄,百仁重70克左右,出仁率72%左右。籽仁含油量55.96%,蛋白质含量19.4%,油酸含量77.0%,籽仁亚油酸含量6.94%。中抗青枯病、叶斑病、病毒病,感锈病,高抗网斑病。荚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319.94千克,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5.64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91.2千克,比对照远杂9102减产0.39%。籽仁第1生长周期亩产228.99千克,比对照远杂9102减产1.94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04.94千克,比对照远杂9102减产5.93%。 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夏播在6月10日前播种。2.密度:15~16.5万穴/公顷,每穴两粒,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可适当增减。3.田间管理:播种前施足底肥,为赶农时若来不及施底肥,苗期要及早追肥,生育前期以促为主,中期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,花针期切忌干旱,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,由于该品种早熟,休眠期稍短,成熟时应注意及时收获,保证丰产丰收。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河南春播、麦套、夏直播珍珠豆型花生产区种植;在新疆南北疆花生区种植。 注意事项:品种为高油酸花生品种,在生产中应注意同普通花生品种的混杂问题。品种感锈病,在锈病发生重的区域种植,注意病害防治。 |
·2015年河南审定,编号:豫审花2015011(信息来源:豫农种植 [2015] 45号) | |
---|---|
申请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:张新友、汤丰收、董文召、刘华、韩锁义等 品种来源:海花1号/开农选01-6 特征特性:属珍珠豆型品种,生育期111-116天。疏枝直立。主茎高47.4-52cm,侧枝长52-57cm,总分枝7.9-8.6个,结果枝6.1-6.9个,单株饱果数8.5-11.1个。叶片黄绿色、椭圆形,荚果茧形,果嘴钝,网纹细、浅,缩缢浅。百果重169-189.9 g,饱果率77.5-81.3%;籽仁桃形,种皮粉色,百仁重67.2-71.5 g,出仁率70.3-73%。 抗病鉴定: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:抗网斑病、根腐病,中抗叶斑病、病毒病;2013年鉴定:抗颈腐病,高抗网斑病,中抗叶斑病,感锈病。 品质分析:2012年、2013两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郑州)测试:蛋白质含量21.33/19.4%,粗脂肪含量52.63/55.96%,油酸含量79.0/77.0%,亚油酸含量5.52/6.94%,油酸亚油酸比值(O/L)14.31/11.10。 产量表现:2012年河南省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区域试验,9点汇总,荚果7点增产,2点减产,平均亩产荚果319.9kg、籽仁229.0kg,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5.6%和减产1.9%,荚果增产极显著;2013年续试,9点汇总,荚果3点增产,6点减产,平均亩产荚果291.2 kg、籽仁204.9 kg,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减产0.4%和5.9%,荚果减产不显著。2014年河南省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生产试验,6点汇总,荚果全部增产,平均亩产荚果339.0 kg、籽仁247.3kg,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.8%和8.6%。 栽培技术要点:1、播期和密度:夏播在6月10日前播种;每亩10000-11000穴,每穴两粒。2、田间管理:播种前施足底肥,苗期要及早追肥,前期以促为主,中期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,花针期切忌干旱,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,成熟时及时收获。 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花生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河南春、夏播珍珠豆型花生种植区域种植。 |
·参考文献 |
---|
1. 张勇, 杨宁 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, 2019, (31): 49 |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87万亩,其中: | |
---|---|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 |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