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天府20号(014-145-1) | |
---|---|
亲本来源:933-15(♀) 836-22(♂) 选育单位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:夏友霖; 曾彦; 崔富华; 毛金雄; 漆燕; 敬昱霖 品种类型:中间型,直立疏枝,连续开花 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 |
·2019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19)510277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2号) | |
---|---|
申 请 者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育 种 者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:933-15×836-22 特征特性:中间型。食用、鲜食、油用。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、夏播110天左右。株型直立,连续开花。荚果普通形和斧头形,种仁椭圆形和卵圆形,种皮粉红色。主茎高36~45厘米,侧枝长42~53厘米,单株有效果枝数8~8.8个,单株成果数15.5~20个、饱果数12.6~13.4个,单株产量24.0~25.0克,双仁百果重176.7~185.9克,百仁重78.0~80.0克,出仁率72.6%~76.5%。籽仁含油量50.9%,蛋白质含量23.9%,油酸含量45.4%,籽仁亚油酸含量33.6%。高感青枯病,中抗叶斑病,中抗锈病,抗旱性和抗倒性强,种子休眠性强。荚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294.77千克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8.55%;第2生长周期亩产373.47千克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6.32%。籽仁第1生长周期亩产214.65千克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6.03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81.50千克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0.09%。 栽培技术要点:1.播种期:3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为宜。2.合理密植:适合在肥力中等以上、土质疏松的田块种植。每亩16000~20000株,双粒穴播。3.配方施肥:每亩施N 5~6千克、P2O5 5~6千克、K2O 4~7千克。坡台地重氮轻钾、冲积潮沙土重钾轻氮。施足基肥,苗期追施一定数量的速效肥。底肥做到种肥隔离,追肥要在初花期前施用。4.病虫杂草防治: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防除杂草。成熟后及时收获。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非青枯病花生产区3月下旬到5月上旬种植。 注意事项:高感青枯病。避免在四川省花生青枯病产区种植。 |
·2009年四川审定,编号:川审油2009002 | |
---|---|
(1)选育单位:南充市农科所 (2)品种来源:933-15×836-22 (3)特征特性: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、夏播110天左右。株型直立,连续开花。荚果普通形和斧头形,种仁椭圆形和卵圆形,种皮粉红色。主茎高36-45厘米,侧枝长42-53厘米,单株有效果枝数8-8.8个,单株成果数15.5-20个、饱果数12.6-13.4个,单株产量24.0-25.0克,双仁百果重176.7-185.9克,百仁重78.0-80.0克,出仁率72.6%-76.5%。籽仁含油率50.9%(干基),油酸含量45.4%、亚油酸含量33.6%,油亚比1.35,蛋白质含量23.9%。抗倒力强,耐旱性较强,耐叶斑病,感青枯病。种子休眠性较强。 (4)产量表现:2007-2008年参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种区试。2007年五点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94.77公斤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8.55%(极显著);2008年五点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3.47公斤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6.32%(极显著)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4.12公斤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2.76%,达极显著水平。2008年在南充、乐至、内江和苍溪四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330.5公斤,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20.6%。 (5)栽培要点:①播期: 3月下旬至5月上旬,麦套栽培在麦收前30天左右播种为宜 。②密度:春播密度每亩8500-10000窝,每窝播2粒,单株栽培每亩14000株左右,种植方式以大垄双行栽培或宽窄行栽培为好。③栽培管理:亩施纯氮6-9公斤、五氧二化磷5-6公斤、氧化钾5-6公斤,底肥注意种肥隔离,追肥不宜迟过初花期。及时中耕除草、防治叶部病虫害和地下害虫。 (6)适宜种植地区:四川花生产区种植,不宜在青枯病常发区种植。 |
·新品种权申请或公告信息 | |
---|---|
申请日:2012年3月23日 申请号:20120268.9 申请公告日:2012年9月1日 申请公告号:CNA009225E 授权日:2016年1月1日 品种权号:CNA20120268.9 授权公告日:2016年1月1日 授权公告号:CNA006801G 培育人:夏友霖;曾彦;崔富华;毛金雄;漆燕;敬昱霖 品种权(申请)人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权(申请)人地址: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农科巷137号(637000) |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73万亩,其中: | |
---|---|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 |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