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汕油212
亲本来源:粤油193(♀)  汕油413(♂)
选育单位: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类型:珍珠豆型,直立疏枝,连续开花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
1999年秋以粤油193为母本、汕油41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(李辉等, 2011)

将本文分享到
·2018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18)440299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93号)

申 请 者: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

育 种 者: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

品种来源:粤油193×汕油413

特征特性:珍珠豆型。油食兼用。株型直立紧凑,生势强。全生育期春植126~129天,秋植105~115天。主茎高50.4~55.6厘米,分枝长55.3~60.3厘米,总分枝数8.0~8.7条,结果枝5.6~6.2条。主茎叶片数17.3~18.1片,收获时主茎青叶数7.8~7.9片,叶片大小中等,叶色绿。荚果普通形,百果重178.9~184.3克,公斤果数653.8~676.6个。籽仁桃圆形,种皮浅红色,百仁重65.3~68.7克。单株果数13.9~14.8个,饱果率79.4%~84.5%,双仁果率77.5%~80.6%,出仁率65.4%~65.7%。籽仁含油量51.3%~52.5%,蛋白质含量24.43%。高感青枯病,中抗叶斑病,高抗锈病,抗倒性、耐旱性和耐涝性均较强。荚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315.67千克,比对照汕油523增产8.61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75.94千克,比对照汕油523增产14.04%。籽仁第1生长周期亩产206.57千克,比对照汕油523增产4.43%;第2生长周期亩产181.28千克,比对照汕油523增产12.32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选择水田或有水源灌溉的旱坡地种植,以中等以上肥力的沙壤土尤为适宜。避免在青枯病区种植,忌连作。2.适期播种:在广东省汕头地区春植以惊蛰前后、秋植以立秋前后播种较为适宜,纬度低的地区春植可提早、秋植可延迟,纬度高的地区春植应延迟、秋植应提早。3.合理密植:每667平方米播种量以春植0.9~1.0万穴,秋植1.0~1.1万穴,每穴播双粒为宜。4.肥水管理:增施优质土杂肥,早施追肥;注意防旱防涝,遇旱及时灌水,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。5.病虫草害防治:注意防治青枯病;苗期重点防治蚜虫、蓟马、叶蝉和浮尘子,中后期防治斜纹夜蛾和卷叶虫等;及时防治杂草。

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广东无青枯病的水田与旱坡地作春、秋季种植。

注意事项:高感青枯病,不宜在青枯病区种植,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青枯病。

·2008年广东审定,编号:粤审油2008001

选育单位: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

品种来源:粤油193/汕油413

特征特性:珍珠豆型花生常规品种。株型紧凑直立,分枝性较好,枝梗细实。株高50.4~55.6cm,侧枝长55.3~60.3cm,总分枝数8.0~8.7条,有效分枝5.6~6.2条。结荚多而集中,单株结果数13.9~14.8个,充实饱满,饱果率79.4%~84.5%,双果率77.5%~80.6%。500g果数326.9~338.3个,百果重178.9~184.3g,百仁重65.3~68.7g。出仁率65.4%~65.7%,含油率51.3%~52.5%,粗蛋白含量24.43%。春植全生育期126~129d,秋植105~115d。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为高感。区试田间种植表现中抗叶斑病(3.3级),高抗锈病(1.9~2.9级)。抗倒性、耐旱性和耐涝性强。

产量表现:2004年参加省区试,干荚果平均亩产315.67公斤,比对照种汕油523增产8.61%,增产达极显著水平,亩仁产量为206.57公斤,增产4.43%,增产达极显著水平。2005年复试,干荚果平均亩产275.94公斤,增产14.04%,增产达极显著水平,亩仁产量为181.28公斤,增产12.32%,增产达极显著水平。

栽培技术要点:每亩播种量:春植1.8~2.0万粒,秋植2.0~2.2万粒,每穴播双粒。增施优质土杂肥,早施追肥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。要特别注意防治青枯病;及时除虫,苗期重点防治蚜虫、蓟马、叶蝉和浮尘子,中后期防治斜纹夜蛾和卷叶虫等。

省品审会审定意见:汕油212为珍珠豆型花生常规品种。丰产性好,植株生势强。含油率51.3%~52.5%,蛋白质含量24.43%。高感青枯病。田间表现中抗叶斑病,高抗锈病。抗倒性、耐旱性和耐涝性强。适宜我省各地无青枯病的水田与旱坡地作春、秋季种植。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

·参考文献
1李辉, 张绍龙, 陈贤友
  花生新品种汕油212的选育
  福建农业科技, 2011, (1): 43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5万亩,其中: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