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豫花25号
亲本来源:豫花9414(♀)  豫花9634(♂)
选育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 完成人:张新友; 汤丰收; 董文召; 臧秀旺; 张忠信; 徐静; 韩锁义; 黄冰艳; 秦利; 张俊
品种类型:普通型,早熟大,直立疏枝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将本文分享到
·2018年国家登记,编号:GPD花生(2018)410127(信息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2号)

申 请 者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
育 种 者:张新友 汤丰收 董文召 臧秀旺 张忠信 徐静 韩锁义 黄冰艳 秦利 张俊

品种来源:豫花9414×豫花9634

特征特性:油食兼用。属普通型花生品种,在黄河流域夏播生育期115天左右。直立,叶片中绿色、椭圆形、中,主茎高42厘米左右,侧枝长47厘米左右,总分枝7个左右,结果枝6个左右,单株饱果数11个左右。荚果普通形,果嘴弱,荚果表面质地中,缢缩弱,百果重190克左右,饱果率82%左右。籽仁柱形,种皮浅红色、稍皱,内种皮深黄色,百仁重81克左右,出仁率69%左右。籽仁含油量52.55%,蛋白质含量23.78%,油酸含量36.6%,籽仁亚油酸含量43.3%。中感青枯病,中抗叶斑病,中抗锈病,中抗网斑病。荚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340.15千克,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.66%;第2生长周期亩产333.82千克,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.08%。籽仁第1生长周期亩产242.04千克,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.17%;第2生长周期亩产231.39千克,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5.54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麦垄套种在麦收前15天、夏直播在6月10日前播种较为适宜。2.密度:每亩10000~12000穴,每穴两粒,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和种植方式可适当增减。 3.田间管理:播种前施足底肥,麦垄套种花生苗期要及早追肥,生育前期及中期以促为主,花针期切忌干旱,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,及时收获。

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河南麦垄套种、夏直播种植。

注意事项:高感青枯病区域不宜种植。

·2013年河南审定,编号:豫审花2013005

品种来源:豫花9414/豫花9634

选育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

特征特性:属直立疏枝中大果品种,连续开花,夏播生育期115天左右。一般主茎高42.1cm,侧枝长47.4cm,总分枝7条左右;平均结果枝5条左右,单株饱果数10-11个;叶片浓绿色、椭圆形、中;荚果为普通形,果嘴钝,网纹粗、稍浅,缩缢稍浅,平均百果重189.5g左右;籽仁椭圆形,种皮粉红色,平均百仁重80.7g左右,出仁率69.0%左右。

抗病鉴定:2010、2011两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:2010年中抗叶斑病(发病级别5级),抗网斑病(发病级别2级),中抗病毒病(发病率20%),抗根腐病(发病率12%);2011年中抗叶斑病(发病级别5级),抗网斑病(发病级别2级),中抗病毒病(发病率24%),抗根腐病(发病率16%)。

品质分析:2010、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:粗脂肪含量52.55/51.61%,蛋白质含量23.78/22.83%,油酸含量36.6/38.0%,亚油酸含量43.3/40.3%,油酸亚油酸比值(O/L)0.85/0.94。

产量表现:2010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,7点汇总,荚果、籽仁均5增2减,平均亩产荚果340.15kg、籽仁242.04kg,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.66%和6.17%,荚果增产达显著水平,荚果、籽仁均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;2011年续试,8点汇总,荚果7增1减,籽仁均6增2减,平均亩产荚果333.82kg,籽仁231.39kg,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.08%和5.54%,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,荚果、籽仁分居12个参试品种第2、3位。2012年河南省夏播花生生产试验,7点汇总,荚果、籽仁均6增1减,平均亩产荚果346.19kg、籽仁248.93kg,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7.99%和6.98%,荚果、籽仁均居2个参试品种第1位。

适宜区域:河南各地夏播种植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、播期和密度:麦垄套种在麦收前15天、夏直播在6月10日前播种较为适宜;每亩10000-12000穴,每穴两粒,高肥水地每亩可种植10000穴左右,旱薄地每亩可增加到12000穴左右。2、田间管理:看苗管理,促控结合:麦垄套种花生,麦收后要及时中耕灭茬,早追肥,促苗早发;中期,高产田块要抓好化控措施,防旺长倒伏;后期应注意旱浇涝排,适时进行根外追肥,补充营养,促进果实发育充实,并注意防治叶部病害。
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7万亩,其中: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
·以上信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/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收集整理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